2020年初,白鲟被宣布灭绝,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长江生态及长江珍稀物种的高度关注。但可悲的是,许多社会公众都表示,在看到白鲟灭绝的报道之前并不认识白鲟。更有甚者,在一些白鲟灭绝的新闻报道中,白鲟的图片被错配成了匙吻鲟。公众对白鲟认知的匮乏说明白鲟的相关介绍没有被广泛传播,白鲟灭绝的过程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除了已经灭绝的长江白鲟,长江中还生活着中华鲟和长江鲟。
▲▲长江中的三种鲟鱼,如今只剩两种。
鲟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软骨鱼类,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亿多年前的泥盆纪,那时的古鳕类分化形成的最早的鲟鱼。世界现存的鲟鱼有27种,我国有8种,分别是分布在黑龙江、松花江流域的史氏鲟、达乌尔鳇、库页岛鲟,分布在新疆伊犁河的裸腹鲟,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的西伯利亚鲟以及分布在长江的中华鲟、长江鲟和白鲟。
下面我们就专门说一说长江中的鲟鱼
关于长江中的三种鲟鱼,自古以来有很多记载,古人用"鳣"来指代常见的鲟鱼,对于白鲟,古人用专门的"鲔"字来指代。近现代以来,渔民用"千斤腊子万斤象"来描述长江里的两种鲟鱼,其中"腊子"指的是中华鲟,"象"指的是白鲟(白鲟的吻部很长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象鼻)。
从这句俗语中可以看出,渔民认为白鲟的体重是要远高于中华鲟的。事实也是如此,中华鲟的常见个体一般长1.5-3米,重50-300公斤,最大个体可达600公斤,也就是一千多斤;而目前发现最大的白鲟长达7米,重量足足有907公斤,虽然没有一万斤那么夸张,但这个个头儿足以在长江“称王称霸”了。
▲▲“千斤腊子”——中华鲟
▲▲“万斤象”——白鲟
白鲟最大的特点就是吻部特别长,像一把利剑,非常容易辨认。另外两种鲟鱼,也就是中华鲟和长江鲟,它们在外观上非常相似,但中华鲟的身体表面有5行很大的硬鳞,长江鲟则没有这5行硬鳞。
另外,白鲟和中华鲟都是典型的洄游性鱼类,每年春季都会溯江而上,一直到长江上游一带产卵,但是水电大坝的修建严重阻碍了它们的洄游路径,这也是白鲟、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急剧衰退的主要原因。这三种鲟鱼中,只有长江鲟是没有洄游习性的,其种群繁殖受水电大坝的影响相对较小。
▲▲上图是长江流域的水电站分布图,从干流到支流,密密麻麻的水电站在蓄水发电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。
被称为"淡水鱼之王"的白鲟是如何走向灭绝的呢?
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,白鲟的数量就已经显著减少了。在1976年以前,长江流域白鲟每年的捕捞量就有676尾,重25吨,这其中有很多都是被渔民误捕的。
20世纪80年代,长江干流兴修水利,上下游的白鲟种群因此被分离开来。特别是1981年,长江葛洲坝开始截流,将大批洄游的白鲟亲鱼阻挡在了坝外,导致白鲟无法到上游产卵,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可能存在白鲟的产卵场,但生物学家一直都没有监测到。
▲▲白鲟的模拟图,图源中国国家地理
1994年前后,白鲟的数量就已经非常少了,白鲟灭亡的命运似乎已经不可逆转。
2003年1月24日,四川南溪的一位渔民在长江误捕了一条雌性长江白鲟,经测定这条白鲟体长接近4米,重150多公斤,其腹中还有大量的鱼卵。发现误捕时,长江白鲟已经被渔网伤得很重了,再加上被渔民在船上搬来搬去,最后白鲟的腹部都充血了,头部和尾部也有明显的伤痕。等到中国水产研究院的专家们到达现场时,这条白鲟已经奄奄一息。
25日,研究人员在护理并缝合了白鲟的伤口后,在白鲟的身上安装了超声波追踪设备,用于调查白鲟的种群数量,但后来由于追踪船触礁损坏,彻底失去了追踪信号。从此以后,国内再也没有长江白鲟的目击报告了。
▲▲长江白鲟在地球上生活了1.5亿年,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,白鲟成功地从数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,却没能熬过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。
▲▲对很多人来说,初次听闻白鲟的消息就是灭绝。对于这样一个古老的、国内特有的物种,很多民众却一点都不了解,甚至国内的媒体都将白鲟错认成了匙吻鲟。
▲▲在上面这张图片中,上面是匙吻鲟,下面才是真正的白鲟。
为了弄清到底还有没有幸存的野生白鲟,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查询并记录了从1981年到2003年的210例长江白鲟目击报告,综合长江白鲟的捕捞地点、生物学信息,通过模型计算得出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结论:长江白鲟已经在2005~2010年间灭绝!
为了救助白鲟,水产科技工作者们进行了很多尝试,其中就包括长江白鲟的人工养殖。但遗憾的是,由于技术和硬件条件不足,人工养殖的长江白鲟最长的存活记录也只有29天。后来条件具备了,但是却再也见不到活体的长江白鲟了。
后来的研究表明,拯救长江白鲟的关键时期节点在1993年,最迟也要在2005年之前,显然我们已经永远错过了这个机会。现在长江流域的其他物种也都处于灭绝的边缘,比如中华鲟、长江鲟、花鳗鲡、长江江豚等,再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,这些长江原生鱼类也可能会面临同样的命运。
中华鲟和长江鲟的生存现状,也同样不容乐观
和白鲟相比,中华鲟的现状只能说相对比较幸运。20世纪70年代,中华鲟的人工繁育技术就获得了突破,但是商业捕捞却一直存在。
1983年,国家禁止了对中华鲟的商业捕捞。1984年至今,相关科研院所一直进行着中华鲟的人工放流。1988年,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即便如此,野生的中华鲟依然在持续减少。从1981到1999年,中华鲟幼体和亲本分别减少了80%和90%。
2003年,三峡水电站开始蓄水发电,水文条件的变化直接导致中华鲟的产卵时间推迟了一个月,部分中华鲟的性腺出现了退化,有些鲟鱼甚至不再产卵。
2010年,中华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列为“极危”的生存等级。
而2013-2017年的诸多现象表明,中华鲟的自然种群已经严重衰退,生存状况十分濒危。长江鲟的生存状况与中华鲟相似,2010年,长江鲟的生存等级也被定为"极危"。
▲▲长江鲟
栖息地与产卵场破坏、过度捕捞、水质污染、航道整治、商业采砂以及误捕等诸多因素,依然威胁着中华鲟和长江鲟的生存。
拯救长江濒危物种,已经刻不容缓!
鲟鱼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至少1.4亿年,近现代以来,它们面临的生存危机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。鲟鱼濒危的背后,反映出的是接近崩溃的长江生态,其他水生生物也面临着相似的命运。
2006年,“长江女神”白暨豚功能性灭绝,这一伟大的物种已彻底失去建立种群的能力。不久前,科学家宣布长江白鲟也在10年前已经灭绝。这些物种的命运是我们无法把握的,但我们能把握的,是那些还依然存活着的长江旗舰物种。
长江江豚,目前仅剩1000头左右,该物种还在以每年5%-10%的速度减少,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,未来10年内就有可能会灭绝。
▲▲江豚有3个亚种,其中有两种生活在海洋中,而长江江豚是唯一的淡水亚种,也是目前长江中唯一的淡水哺乳动物。长江江豚俗称江猪,被誉为“水中大熊猫”,然而就数量而言,长江江豚远比大熊猫更珍稀。2020年,农业农村部拟将长江江豚升级为“国家一级保护动物”。
近年来,中华鲟的情况也并不乐观。2013年、2015年、2017年,科学家并未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。保守估计,再过30年,野生中华鲟就有可能从长江中消失。
白暨豚、长江白鲟、长江江豚、中华鲟都属于长江旗舰物种,它们的生死存亡是长江生态健康状况的直接反映。虽然长江已经"十年禁捕",但长江生态的恢复需要更多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与更严格的实时监测。
保护长濒危物种、保护长江生态,这注定是一场艰难而持久的保卫战!